地址: | 深圳市寶安區沙井新橋上寮社區黃埔路132號立泰高新智能產業園A3棟三樓 |
電話: | 18118742499 |
傳真: | 0755-27853299 |
手機: | 18118742499(楊先生)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 18118742499 |
郵箱: | 81539220@qq.com |
自2013年起我國制造業持續低迷,許多的外資企業也陸續的撤離中國。
1、2014年12月17日,微軟宣布將在春節前關閉位于北京及東莞的諾基亞手機工廠。關閉中國工廠后,部分設備被轉移到越南河內工廠。
2、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至位于靜岡縣和神戶市的工廠。
3、夏普計劃在栃木縣矢板市工廠和大阪府八尾市工廠分別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推進回遷。
4、日本大金工業公司董事長井上禮之7日表示,計劃進一步把投放日本國內市場的家用空調生產從中國遷回位于滋賀縣的工廠。
5、TDK預計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秋田縣等地的工廠。
6、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外資企業忍痛放棄在中國深耕多年的產業鏈,忍著解散員工需要支付巨額賠償的痛苦,斷然撤離中國,顯然是事出有因。主要原因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1、人工成本高漲,中國失去吸引外資的最大優勢
2001年產業工人工資五六百元,不僅低于東南亞國家,而且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工人工資的1/20-1/30。現在工資普遍達到三、四千元,五險一金更是占到工資總額的40%-50%,企業負擔沉重。比如外企要養一名月薪10000的員工,實際上企業每個月需要為這名員工支付14628元。中國大陸不僅工資遠高于東南亞,而且社保繳費是東南亞國家的4.6倍。
2、老一代工人基礎教育扎實,頗具忍耐與服從精神,新一代則迥然不同
上世紀90年代,外資企業之所以拋棄東南亞而選擇到中國投資,一個主要優勢在于第一代農民工特別能吃苦耐勞,而且具備老板們非常看重的忍耐與服從精神。加上1980-1990年中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為社會培養出了一大批基礎教育非常扎實的產業工人。而新一代的工人則迥然不同,不服從安排、不肯吃苦、好逸惡勞、容易沖動等特質已成為他們的新標簽。近年來,年輕工人因為被主管批評幾句便舉刀相向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
3、罷工等經營風險越來越大
由于新一代產業工人注重維護自身權益,且多以自我為中心、好沖動,導致企業經營風險日益加大。
2012年12月在廣東汕頭陳店一家制衣廠打工的26歲湖南青年劉某,因為被工廠老板押著3000元薪水要不回來,點燃了打工的廠房,導致14名無辜者死亡。
2014年9月10日,東莞臺資蘋果代工廠萬士達中秋不發月餅和獎金,導致數千工人舉行罷工并堵塞公路的事件。
2014年10月,印尼金東紙業800選紙工人因為未上調工資發生罷工事件,員工堵住廠門導致生產停工。直到資方被迫答應工人條件后,罷工事件才得以平息。
4、地緣政治風險加大、政治風波不斷
隨著中國的崛起,與周邊國家的摩擦越來越劇烈。南海局勢升溫、釣魚島事件的發酵,導致國內政治風波不斷。反日游行時打砸日車的行為令在華外資企業膽戰心驚。萬士達罷工工人甚至提出收復臺灣等七點要求,數月之后臺灣總公司勝華科技宣布大陸的三家大型工廠破產倒閉。
5、納稅優惠政策取消,吸引力進一步縮減
2007年出臺的《企業所得稅》法,外企稅收從15%提升到25%,也是導致外資撤離的一個因素。
而這一系列事件對于紙制品行業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國內與外企合作的公司數不勝數。原來供應給外企的企業也會因為他們的撤離而造成產能過剩。與東南亞國家相比國內成本優勢喪失,倒逼強制性淘汰已經開始;互聯網猛烈沖擊,產業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中產階級登場,力促消費升級。中國的制造業即將面臨轉型。
海爾擁有三萬家連鎖店,8.6萬的產業功能,最精煉的產業工人。2013年開始,海爾連鎖店裁員高達2.6萬人。不僅如此,海爾還把整條生產線與組織結構都敲碎,變成扁平化與去中心化的小微組織,更在各地建立多家可視化「互聯工廠」,劍指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未來中國制造是「大數據、小制造」,加「非電子、無商務」,同時重視手機作用。未來,傳統制造業要生存,需積極主動轉型升級,并進行電子商務改革。
在以前規模化與定制化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這一改變無疑是劇烈的。核心從工廠變成了消費者。可以看到,互聯網對制造企業的沖擊,絕不僅僅在渠道轉移這一環,從客戶關系管理、產品創新、技術迭代、傳播模式、人才結構、資本募集乃至組織體系,無一不面臨再造與重塑。
對于以前的客戶關系管理方式來說客戶群落涵蓋錯綜復雜、范圍十分廣泛。因此,我們與客戶的關系絕非以往那樣一種管理方式可以駕馭。“互聯網+”時代如何維護、管理與擴大有效客戶,開發新客戶并獲得其忠誠度,自然成為傳統制造業喜人的“煩惱”。
但是小編個人認為越是經濟蕭條的時候,越是機會。
1.競爭強度降低
在經濟蕭條時期,大部分企業都會使用開源節流這一方法。這樣一來競爭力度就會大幅度的降低。因為在目前許多行業都同質化,競爭非常激烈。
2.市場雜音小
正因為大多數企業正在壓縮費用,那么大多數企業的促銷活動,推廣信息就會大大的減少。那么現在就是品牌傳播的好時機,找準時間切入市場。讓消費者能迅速記住這個品牌。
3.服務標準降低
在經濟蕭條時期,我相信有很多因為外部因素而降低自身服務標準的企業。大幅度降低增值服務是多數企業必然會采取的措施。什么是機會?消費者不滿就是天大的機會。當你翻開中外營銷史,你會發現,多數新品牌的崛起都是他們利用消費者對老品牌的不滿而做起來的。
早期的日本家電,服務不行,消費者不滿,海爾抓住這個機會崛起了;近期的電商,配送不行,消費者不滿,京東抓住這個機會崛起了;而現在,多數行業都將出現消費者不滿,是不是一批新品牌崛起的大好機會呢?答案應該就在你心里!
4.新品曝光降低
一般企業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都會暫緩新品上市的計劃。那么消費者將會對著一堆的老產品、老廣告。從而產生審美疲勞。
那么這個時候就是一個新企業發布新品的好時機。一個全新的產品,全新的服務,一個全新的理念。讓消費者眼前一亮。
所以說我們需要擁有逆向思維,當人們打破頭在競爭的時候,我們便撤退、厚積薄發慢慢積累。等到大家都處于觀望的狀態,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出手的好時機。在這大世中逆流而上不容易,但是成功者幾乎都成為了新一代的龍頭霸主。
因此這種思維我們也可用在制造業中。但不可盲目的去做。
那么定制化、網絡化、逆向思維,這三點便是制造業破而后立的重要因素。
文章出自:深圳市恒創展示制品有限公司 英文官網:www.hicdisplay.com 中文官網:www.www.hua-chem.com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4000-909-528